建设科技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举措与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和谈协议,轰轰烈烈的解放战争拉开序幕。在这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中,文化建设是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军事力量的逐步壮大为前提的。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解放区的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国共产党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为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另外,随着战争形势突变,中国共产党政治地位逐步稳固,政治影响力的迅速提升为解放区的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经济状况的日益改善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这一时期的解放区具有人口集中、地处偏远农村等特殊性。形势的发展对中国共产党文化控制和文化整合能力提出迫切要求,这也促使党出台的相关方针、政策中,将文化建设作为工作重心之一。将文化管理部门设置于党的组织内部,并于政府部门中设置专门的文化管理机关,强化对文化社团的有效管控,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打碎反动势力强加给人民的精神枷锁的有力举措。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发展网络和思想体系,为解放区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群众基础,并在“各方面都创造了许多适合国情乡情和时代需要的经验和典型”(1)教育科学研究所筹备处:《老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第63页。。

一、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农民思想得到极大解放

改变乡村落后面貌首先要启民智。铲除农民的封建思想、愚昧作风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乡村教育同乡村社会建设应同步进行,无缓急之分。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要创新文化内容、丰富文化形式,更重要的是用崭新的思想来武装农民群众的头脑,并以此指导实践。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配合战争铺展开来。土地改革消灭了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封建剥削制度,如何使在政治地位上翻了身的农民在思想上同步实现“翻身做主人”是当务之急。中国共产党通过向解放区输送大批爱国知识分子等手段,在乡村传播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用科学知识武装农民,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使其主人翁意识得到树立,也使得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民主政权在解放区得以广泛建立。在此期间成长起来的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骨干。正如张闻天所提出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一起翻过来。打破旧的,建设新的,这才是农民彻底的解放。”(2)张闻天:《张闻天文集》(第3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第344页。

(二)援战支前取得坚实保障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晏阳初指出,平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国民元气,巩固国家基础”(3)宋恩荣:《晏阳初文集》,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22页。。解放战争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战争服务。文化是政党在战时进行政治动员的有力手段,在解放区实施广泛的文化建设,对于强化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巩固党的政治地位意义深远。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作为解放战争中最强大的“生力军”,人民群众承担了输送军事力量、提供后方补给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掌握了文化建设的领导权,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心向背,对全面取得战争胜利意义重大。

(三)乡村建设得以有力推动

“乡村建设的由来,实由于中国文化不得不有一大转变,因为要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所以才有乡村建设运动。”(4)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1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10页。梁漱溟将中国的问题归结为“极严重的文化失调”。作为中国社会的基础,乡村是中国文化极其重要的来源地。乡村文化的失调直接导致了乡村社会结构的失衡,同时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长期的政治失序。百年之计,教育先行,只有重塑乡村文化,才能够重塑占全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文化自信,从而内化为全民族的向心力。解放区的文化建设有效促进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民主和科学的观念深入农民群众,不仅使农民从一直以来的封建文化的泥沼中摆脱出来,还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坚实基础。无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抑或是当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乡村文化建设无疑都是推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