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技

光明区建设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

 

来源: 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9月8日,光明区成立两周年暨《深圳市光明区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专题新闻发布会,向外界描绘了一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蓝图:将分三步走,到2022年,形成科技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科研经济发展新范例;到2035年,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

在光明区迈入行政区时代两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规划》出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自2018年9月19日挂牌成为行政区以来,光明区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光明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光明科学城作为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将集聚一批国际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跨学科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和顶尖科技创新人才,助力光明区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国际合作密切、辐射带动广泛的全球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策源地,提升光明区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和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优势。

迈入“行政区时代”两年来硕果盈枝

迈入“行政区时代”两年来,光明区始终处于“高光”聚焦之下,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光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牢固,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经济总量从2017年的850.1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020.92亿元,迈上千亿级台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连续两年保持28%以上的高位增长。全区上市企业达到2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1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数量倍增,从2017年底的614家增至2019年底的1285家。

2019年,光明区在全市率先对照世界银行指标体系出台优化营商环境57条,发出全国第一张企业“秒批”营业执照。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光明区委区政府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出台惠企“15条”“24条”等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举全区之力维持经济平稳运行,推动经济快速复苏。2020年上半年,全区GDP增长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排名全市第一。

两年来,光明科学城建设提质加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雏形初现。2019年,全区整备入库土地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整备入库较大面积连片产业用地达6.69平方公里,居全市各区之首,为科学城规划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空间保障。在此基础上,大科学装置加快布局,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加速集聚: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已于今年8月开建,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土建工程项目加快施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已于日前迎来首批师生,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预计年内动工建设;深圳湾实验室(一期)已有约260名科研人员入驻开展研究,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室(深圳)已签约落地。

两年来,光明区对标国际一流构建城市功能格局,聚焦“民生七优”,大力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优质教育集聚:改扩建学校10所,引进深圳实验学校、华中师大附中等一批知名学校,2020年可新增公办学位1.1万余个。医疗高地成型:中山七院一期已投入运营,二期建成后床位数将由800张提升至4000张;市中医院光明院区正在加快建设。综合交通便捷:轨道6号线已于8月18日开通运营,轨道13号线北延段已动工建设,光明市民正式迈入地铁时代。社会保障完善:2019年共建设筹集公共住房套,到2021年将筹集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2.27万套。

此外,城市品质提升方面,在全市率先实现小微黑臭水体全部验收销号,15条主要河流全部达到地表水V类以上标准;预计2020年底公园总数将达到254个,成为深圳公园最密集、绿化率最高的区;深圳科技馆(新馆)正在加快建设,光明区文化艺术中心将于9月中旬启用。

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明确21个重点发展产业领域

当日发布会的“重头戏”,是光明区首个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布。《规划》以“科学赋能,高端跃升,建设全球知名的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为标题,明确了光明现代产业发展的四大路径:坚持原创引领,全面发挥科学牵引产业作用;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打通科技产业转化通道;坚持协同发展,全面融入国际产业创新布局;坚持生态优先,全面推进自然与经济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