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技

办案用好“硬科技”?银川公安探索建设智慧警务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才两年,破案方式升级了好多。”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良田镇派出所所长马守宝感慨。

2018年12月,镇上接连发生盗窃。有人趁夜间连续潜入蔬菜大棚偷水泵、电焊机,给群众造成不小损失。嫌犯流窜作案,行踪不定,很难抓到。派出所22名民警、辅警全上阵,摸排、蹲守足足14个昼夜,硬是在一座大棚里把犯罪嫌疑人“等”到了。那时,银川气温徘徊在零下20多摄氏度。顶着严寒,靠着“笨办法”破案的经历令全所记忆犹新。

今年6月初,镇上有家农户发现金首饰丢了。农户住得偏,连什么时候丢的都讲不清楚,上哪找去?两位民警勘查走访后,派出所启动视频侦查与数据研判,通过车辆轨迹分析与视频比对,嫌疑人浮出水面。

从22名警力蹲守14天,到两位民警6天破案,科技在人们身边织起一张立体的防护网。

防患未然

织密防控感知体系,大数据精准防控公共安全风险

以良田镇为例,过去全镇巡逻一遍,要两个多小时,现在只需要坐在指挥室调动屏幕,10分钟便能“巡逻”完毕。“421路视频监控,覆盖了全镇主要交通要道、集市、广场、学校等重点部位。今年上半年,镇上刑事案件发案率比去年下降了55%。”马守宝介绍。

近年来,视频采集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研判技术发展迅速,把技术力量配到位、用充分,可以极大节省人力,满足社会治安的新需要。

“如今,侦查破案中,即便只拍摄到嫌疑人的背影,也能精确锁定、追踪。”金凤区分局刑侦大队民警马玮介绍,通过“雪亮工程”建设,银川精细化布建了3万路视频,接入社会视频资源两万余路,防控感知体系正不断织密,目前破案贡献率已超过40%。

为了让大数据的使用更加便利、真正做到因事而异,银川公安针对全警种提供全业务系统的基础性、通用性服务,也针对不同警种、不同业务系统,进行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为此,大数据支持采用了“超市管理”模式,研判预警、应急处突、打击犯罪、服务便民、治安防控等不同模块就像商品,后台分类管理就像仓储,调用像下单,使大数据成为灵活、规范又开放的警务支持系统。以往一个民警需要打通多个部门才能获得的数据,现经授权确认后,便可“一键调取”。

据统计,2019年,银川市公安机关仅利用大数据破获的刑事案件就达8750起,由大数据支撑的破案率达90%以上。

服务实战

前端感知、中端布防、后端研判,形成立体防控体系

今年1月,一名可疑男子多次出入贺兰县奥林匹克公园小区。小区每天人来人往,为何此人却触发了智慧社区平台追踪,对他自动锁定?

贺兰县公安局经侦大队民警杨沛亮说,“这个人行色匆匆,多次伙同不同的人出没,密集和不同的人员同行。这些异常触发了平台提示,我们研判后认为确实有必要警觉。”

经过缜密侦查,在小区一间出租房内,民警们发现了24名可疑人员,同时查获了大量传销课件。原来,一伙传销人员刚刚到这里聚集。传销案件刚刚萌芽,就被警方抓了个正着。

单纯采用某一项技术,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银川市公安局从前端感知、中端布防、后端信息处理等不同层面着手,让技术手段集成起来打配合,形成一套立体的治安防控体系。

依托“雪亮工程”,在银川的城市制高点、大型商圈、学校周边等人流密集区域,公安系统精准布建了大量前端感知设备,部署了三层防控圈。在公共交通方面,智慧防控系统实时掌握着全市1800余辆公交轨迹、停靠情况、车速,3214个站点高清监控等前端感知设备全覆盖,保障群众出行安全。

智慧便民

信息化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大数据优化社会治理

“父亲不见了!”家住西夏区兴洲雅居小区的李师傅发现父亲走失后,非常着急。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头一天在小区散步,却没有回家。李师傅一家找了一整夜一无所获,只好到南梁派出所报警。

民警姬凯伟记得,来人很焦急,说老人本就患病,时间再长怕就危险了。多亏小区建有智慧社区平台,平台有一项“关怀人员功能”,经本人同意后,采集了社区孤寡老人等群体的信息。

这时,此前采集的老人信息派上了大用场。通过智能视频技术,民警很快还原出老人的行动轨迹,又联动智慧安防门禁系统,发现老人一天前从小区南门离开。跟着行动轨迹和智能视频追踪,很快在西夏区同心路北侧发现了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