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技

李国杰:建设信息科技强国的路径思考

 

李国杰(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科技强国和产业强国是要共同实现的孪生目标,只有真正重视产业需求才能形成强大的科技;只有学术领先,才能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

对如何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普遍流行两种观点:一是人才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国家强。抓人才促科技,抓科技促产业就是走向科技强国的发展路径。二是我国现在科研成果很多,主要问题是成果转化不得力,只要认真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中国就能走上科技强国之路。

李国杰认为,在科技强国发展道路上,明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是科技发展最大动力的前提下,科技强国与产业强国必须同时并举;在更加重视应用研究的前提下,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必须同时并举,既要任务带学科,又要学科引任务。

科技强国与产业强国同步融合发展

人才和科技对实现强国之梦有决定性的作用,但“人才—科技—产业—国家”并不是单向的因果链条,而是有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科技强则产业强不是指先后实现的时间顺序,而是要共同实现的孪生目标。

产业强国是科技强国的主要目标

所谓发展路径,实际上是发展过程中对一些关键策略的权衡和选择。产业强国是科技强国的主要目标,“产业上不受制于人,居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是具有科技强国实力的重要标志。只有站在产业强国的高度才能真正理解科技强国,只有真正重视产业需求的科技才能成为强大的科技。

科技和经济是相互促进的联合体。人们熟知科技进步能助力经济腾飞,但往往忽视经济实力对科技发展的制约。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对国家发展阶段的划分,人均收入9 000美元/年是从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起点,人均达到17 000美元/年才真正进入创新驱动阶段。

我国目前还处于即将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型的临界期。我国信息领域常被人提起的痛处是高端通用微处理器(CPU)和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受制于人,这两项基础技术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不是只要加大科研投入就能解决的问题。

制造高端CPU的光刻机需要的零件和材料已经挑战了人类工艺的极限,要求工艺误差小到皮米级(万亿分之一米)。预计2018年可供货的极紫外(EUV)光刻机目前只有荷兰ASML公司可以制造,每台造价1亿美元以上。光刻机是人类智慧集大成的产物,涉及激光、材料、化学、精密机械、控制、软件等许多学科。没有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全球性的协作,EUV光刻机肯定做不出来。光刻机的案例可从一个角度说明产业强则科技强,最领先的高科技体现在企业的尖端产品中。

国防安全

有些人认为科技强国的主要标志是军事强国,只要有先进的国防科技,就能成为世界强国,不一定与产业有直接关系。实际上,国防安全也要建立在“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产业自主性强了,国家安全才真正有保障,这是一种“大安全”的概念。

网络信息安全

以网络信息安全为例,我国必须有一批自主可控并且具有世界一流技术的网络信息安全企业,才能为国防和机要部门提供可信的设备与软件。当年,苏联的国防科技很先进,但与其他经济部门脱节,军工领域占用大量人力和物资资源,只产生很小的外溢效应,导致苏联经济崩溃,这一教训值得吸取。

把产业强国作为科研的目标

我国许多科研人员并没有把产业强国作为科研的目标,评价科研成果一般只考虑论文、专利和产品原型,所谓经济效益往往是找企业开一张应用证明对付。很少有人把科研目标定成原创的技术发明能开辟一个10亿美元以上的新市场。专家们在做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时,提出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几乎都是指国防安全,普遍认为做强产业是企业的事,算不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其实,只有做强产业,国家安全才有坚实的基础,科研人员应把发展战略产业放在心上。

我国信息领域已涌现出几家世界级的龙头企业,2016年有16家公司进入全球上市公司2 000强。但在全球2 000强名单中,美国有14家芯片公司与14家软件公司,中国尚没有一家,说明我国信息产业“头重脚轻”、根基不牢。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发布《全球信息技术报告》(GITR),2016年中国的网络就绪指数(NRI)排名59位,但企业的创新环境排名第104位,创建新企业的时间和复杂程度分别排名第121位和第120位,这说明企业创新一直是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短板。我国企业的总体实力不强、自主创新欲望不足是走向科技强国的主要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