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政策!邢台实施科技创新综合体建设行动3年
■2020年—2022年,襄都区、信都区、任泽区、南和区、邢台经济开发区、邢东新区每年新建科技创新综合体不少于1家;其他县(市、区)到2022年至少新建1家。到2022年底全市建成科技创新综合体30家以上,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高校、科研院所人员服务产业、服务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不纳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额。对从事科技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引入市场化评价的分配方式,对高层次人才探索建立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多种收入分配形式。
■建设期满完成考核目标的,给予每家科技创新综合体依托单位50万元配套奖励资金。
日前,《邢台市科技创新综合体建设行动计划(2020-2022年)》出台。我市将加快布局建设一批科技创新综合体,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着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到2022年底,全市建成科技创新综合体30家以上,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我市将以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增加科技创新有效供给为核心,以提高产业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在统筹整合现有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基础上,支持各县(市、区)、邢台经济开发区、邢东新区建设一批以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与技术研发中心、成果交易平台、知识产权机构、创业孵化载体等有效互动,集创意设计、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标准信息、成果推广、创业孵化、国际合作、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创新综合体。
为此,我市统筹规划布局,完善现有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功能,结合行业特点,引入创意设计、技术研发、技术评价、技术交易、人才培训、标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聚焦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在纺织服装、自行车、汽摩配件、轴承、玻璃、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中,支持组建集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全产业链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创新综合体;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需求,支持以创新型大企业为依托的科技创新综合体,完善新兴产业生态系统,建设具有领先优势的新兴产业集群。
《行动计划》提出,以“1+X”模式开展建好载体场所。“1”是各县(市、区)政府,邢台经济开发区、邢东新区管委会建立科技创新综合体建设工作机制。“X”是立足实际,探索建设若干不同特色、不同模式的科技创新综合体。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专业机构等参与,根据各地产业集聚度和产业发展需要,采取政府投资、民间投资等方式,以新建、改建、扩建等途径,合理确定科技创新综合体建设规模。科技创新综合体要有相对集中的核心空间物理场所,基本配齐提供本地区产业公共服务所必需的研发设计、质量检验、标准检测等方面的设施设备,满足综合体内功能建设和服务活动开展需要。
创新管理运营机制。坚持市场化服务和政策性扶持相结合。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投资建设科技创新综合体。按照政府扶持机构、机构服务企业的思路,探索建立股份制、理事会制、会员制等多种形式的市场化运营模式。鼓励组建或引进专业化运营公司,以市场化方式整合企业和相关机构原有产业服务平台功能。
在服务功能上,《行动计划》鼓励科技创新综合体围绕相关产业技术瓶颈和中小企业共性需求,开展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协同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企业研发机构、科技大市场等各种平台载体,加速创新项目孵化和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强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更大程度实现重大科研设施和仪器对外开放共享,提供检验检测、认证咨询、培训考评、知识产权维护等服务。大力推广科技创新券制度,支持各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供检验检测、标准信息、合作研发、委托开发、研发设计等创新服务,降低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成本。
引进培育专业人才。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为纽带,柔性引进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为依托,培养一批贯通产学研合作链条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本土人才。引导投资服务体系参与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人才评价和激励的政策。对从事科技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引入市场化评价的分配方式,对高层次人才探索建立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多种收入分配形式;加强中介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