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技

经费上涨156%!首轮“双一流”建设,谁是最大赢

 

一所大学有多受重视,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办学经费规模,是最直观的体现之一。

自从2017年我国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公布以来,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有了大提升,高校的实力体系也有了新的分布。

那么,入选首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以来,哪些高校获得的经费支持提升幅度最大?

青塔团队统计了11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2017年~2020年的预算经费情况,从办学经费的角度出发,进而观察入选“双一流”对高校发展产生的影响。

//

四年间,“双一流”高校预算平均增长31%

相较于2017年,大部分高校的办学经费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预算经费四年间平均上涨了31.05%。不过从结构上看,依旧有60%的高校(66所)低于平均涨幅。

其中,经费上涨幅度最大的5所高校为北京化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和海南大学,分别上涨了156%、122%、88%、87%和86%。

而北京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宁夏大学、南开大学、福州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2020年的预算经费规模相较于2017年则有所下降,最大降幅为16%和23%。

//

清华稳居第一,东南大学高歌猛进

除了绝对的经费规模变化外,高校们四年间经费排名的相对位次也存在着不小的变化。

其中,清华大学连续四年保持着我国高校经费规模的第一位,浙江大学在近三年间稳居第二位。

北京大学的经费规模则一度由第二位下滑至第六位(2018年),而后稳定在全国高校第三位。

东南大学则是头部高校中,位次上升最快的高校,由2017年的第21位一路高歌猛进,来到全国高校第9位,经费规模上涨幅度为71.16%,并在2020年正式突破了百亿大关。

相对的,天津大学的经费规模则在2017年迎来一波上涨之后,由全国第6位下降至第15位。南开大学与厦门大学的经费规模相对位次,均未能在2020年进入全国前20位。

//

地方“双一流”高校,几家欢喜几家愁

“双一流”动态调整的机制让中国高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慢进则退”的巨大挑战。与拥有稳定支持的中央高校相比,入选双一流后,各省份对于省内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则更多地成为了地方高校的“制胜关键”。

然而从地方“双一流”高校经费规模的相对位次来看,不同高校之间却存在悬殊的差别。

其中,南京工程信息大学、上海大学、云南大学和广西大学在入选“双一流”之后,在经费上得到了大幅度的支持,经费规模相对位次都有着10位以上的提升。

而福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宁夏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北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相较于2017年,经费规模的相对位次都有所下滑。

//

从整体上看,哪些高校的变动幅度最大?

综合“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整体情况,在经费增长方面,北京化工大学是最大赢家。四年间,不仅在预算经费上有着156%的涨幅,经费规模的相对的位次也上升了26位。

而坚守在我国西北角的兰州大学,在首轮”双一流“建设周期内也有了更多的经费保障,经费规模相对位次上升了15位,增加了69%,增长幅度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仅次于云南大学、东南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位居第四。

兰州大学并非个例,从整体上看,虽然存在基数差异,但是在首轮“双一流”建设周期内,无论是增长还是下降,经费规模变动最大的高校集中在东部沿海,中西部“双一流”高校则大多呈上升趋势,普遍获得了更加充裕的经费支持。

四年的时间,对于一所大学的发展来说并不算久,许多变化已经发生,只是结果尚未完全显现。在拥有了更充裕的办学经费之后,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或是人才引进,高校都有了更多谋篇布局的空间,这恰是为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学校发展打下的基础。

如今,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呼之欲出,在分类建设的大背景下,“双一流”建设又将为我国高校的实力布局带来怎样的惊喜,让我们共同期待。

上一篇:雄安?中交未来科创城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