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来信与访谈)
图①:云南昆明市一家盲人书屋门口铺设了盲道,方便盲人寻路。
任 东摄(人民视觉)
图②:广东深圳市福田区投入运营的纯电动无障碍出租车尾部设有可展开的坡道,轮椅可直接推入车内。
资料图片
图③:福建福州市福晟国际中心的无障碍通道。
资料图片
制图:张芳曼
王女士是一名残疾人,平时靠轮椅代步。前不久,她来信反映,她所在的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还很落后,有的没有无障碍通道,有的虽然修了坡道,但坡度很陡,又没有扶手,并不适合残疾人使用,“希望有关部门能完善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生活工作提供便利”。
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总数超过8500万人,无障碍设施是他们正常工作生活的基本保障。但在一些城市,无障碍设施功能不完善、覆盖面不全、管理不到位等情况时有发生,这给残疾人带来了很大不便。各方呼吁,要加快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
无障碍设施覆盖面不全、功能不完善、布局不合理、维护不到位、被人为损毁或挤占等问题较为突出
“我现在尽量不出门,小区里车多人杂,稍不注意就会磕碰。”湖北武汉市读者李茵(化名)多年前因病导致双眼视力急剧下降,目前仅存一点光感。家住6层的她出门第一道难关就是乘坐电梯,“小区电梯没有声音提示,中间停的楼层一多,就很容易走错。对于我们盲人来说,在电梯、门禁、快递柜等设施上提供语音提示功能,是实实在在的刚需”。
陕西西安市读者魏鹏刚因为一场车祸导致高位截瘫,坐轮椅20多年了。“这几年,很多公共场所都建设了供残障人士使用的无障碍卫生间,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好消息。但有一次,我在使用卫生间时,伸手去撑安全扶手,刚一使劲扶手就掉了,差点摔倒。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强管理和维修。”魏鹏刚说,一些设施使用频率较高,需要及时检修,保证残疾人的安全,“希望在建设无障碍设施的同时,工作再做细一些”。
记者在一些城市调查发现,除了已建无障碍设施不系统、不规范,还存在既有环境改造慢、维护不到位等问题。甘肃天水市读者周先生在来信中说:“我家附近的无障碍设施较少,改造也不及时,像超市、商场门口都是台阶,想进去还要靠人抬。为了不麻烦别人,我只好待在家里,感觉与社会生活脱了节。”
记者在一些小区走访时发现,虽然每栋楼单元门前都建有坡道,但坡道表面有起伏较大的凹槽,轮椅的轮子很容易卡在凹槽中,甚至导致侧翻,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
福建泉州市读者李洪森认为,一些地方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水平还存在短板,无障碍设施覆盖面不全、功能不完善、布局不合理、维护不到位、被人为损毁或挤占等问题较为突出。长期在交通运输部门一线工作的江苏读者刘明表示,一些地方现有公共交通工具还不能满足无障碍出行需要,亟待加大改造力度,尤其是铁路运输领域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应用、管理等都还需继续加强。
无障碍设施建设应从细节着手,做到精准到位,逐步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提升
近年来,社会各界持续为残疾人走出家门、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据《2019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已有1737个市、县系统开展无障碍建设,537个省、市、县级相关管理法规等文件出台,无障碍培训4.9万人次。此外,全国推广应用无障碍化客运车辆,3400多辆动车组设置残疾人专座,城市公交车配备了车载屏幕、语音报站系统。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相关设施“中看不中用”、重建设轻管理等现象仍然存在。
“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尤其需要转变观念。”北京肢残人协会主席李楠说,一些地方认为无障碍设施就是给残疾人用的,整体需求小,因此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实际上,作为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无障碍设施建设应具有普惠性,除了残疾人外,行动不便的老人、孕妇、小孩等都有一定的使用需求”。她建议,无障碍设施建设应从细节着手,做到精准到位,逐步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提升,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还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让无障碍设施更好满足多元化使用需求。
“一些地方的无障碍设施聊胜于无,平时也疏于管理维护,常常造成人为障碍。比如,有的无障碍厕所门口还是台阶;停车场的残疾人停车位太偏太小,残疾人没法使用等等。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和维修养护的主体责任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监管机制也没有真正形成。”安徽合肥市读者吴玲建议,应当探索常态化社会监督机制,由相关部门牵头,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残疾人等参加,对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改造、养护、使用等情况进行检查,及时了解残疾人实际需求,发现问题后向相关部门反映,督促相关单位整改完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