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技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城市副

 

原标题: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城市副中心 长在森林里(辉煌历程)

绿意绵延的北京城市副中心。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在长安街东延长线与大运河交汇处,坐落着规划面积155平方公里的北京城市副中心。

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

几番寒来暑往,副中心城市框架快速有序拉开,一批标志性工程正抓紧建设,运河商务区初见雏形,城市绿心郁郁葱葱,形成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空间格局……

先造森林,再建城市,筑牢绿色生态底色

未见高楼林立,先见郁郁葱葱。

摊开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图,155平方公里核心区的中心地带,既不是高楼林立的商务区,也不是庄严肃穆的行政办公区,而是一片“绿色”——总面积达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

早在启动建设之初,城市副中心就规划了“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格局,绿心正是其中的“一心”。可以说,在规划层面上,这座城市就是要孕育、成长于绿意之间。

绿心所在区域,原是“东方化工厂”。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化工厂关停,如今这里成为生态保育核心区所在地。在城市公园中预留如此大规模的保留地,这在北京发展史上还是首次。

漫步绿心,草木吐绿、百花盛开。经过两年多绿化建设,生态保育核心区外围全长5.5公里的星形园路闭合成环,24个节气林窗景观散布其间,园区种植的近百万株各类乔灌木植物生机勃发,林木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城市绿心的建成,真正实现了“森林入城”。

而在绿心西北部的绿树掩映中,形似“粮仓”的剧院、形如“赤印”的图书馆、“帆船”模样的博物馆三大建筑已于日前全面“冲”出地平线,主体结构雏形显现——公共建筑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城市绿心向人们展开了一幅运河蜿蜒流淌、绿心层叠苍翠的美丽画卷,成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张名片。

先造林、后造城,城市副中心先后实施了102项重点绿化工程,新增绿化建设25.1万亩,副中心将成为北京平原地区首个“生长在森林里的城市”。

在全力增绿的同时,副中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好蓝天碧水保卫战。2020年,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各类环境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空气质量改善取得历史性突破,PM2.5年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 水体治理效果显著,9个出入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一座千年之城正在孕育成长。

先选项目,再筑产业,注入绿色产业基因

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城市副中心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这几年间实现了重大转变。

千年漕运古镇张家湾以设计为特色加速转变,昔日的铜牛老厂房变身为充满活力的北京未来设计园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市场拓展中心副主任郭少山说,我们旨在打造“接地气”的绿色共享智慧环境,让更多未来场景在这里提前实现。

引入头部企业、知名设计机构、优秀设计团队,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落户——“未来这里将举办会展、主题活动,完善商业配套,设计小镇将成为活力小镇。”负责张家湾设计小镇专班工作的中关村科技园通州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余龙说。

千年运河畔,五河交汇处。依托大运河千年商脉文脉,运河商务区启动区已完成396万平方米建设。未来,这里将以绿色金融和财富管理为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展增值业务,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

“我们对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充满信心!”全国第一家获批筹建的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上田八木公司负责人说。

仅2020年一年,运河商务区就吸引了包括北京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北京绿色交易所、华夏理财等多家金融和科技类企业入驻。

2020年,通州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千亿元。以科技创新、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通州区先后引来一批优质资源落地,区域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77家。

随着运河商务区和张家湾设计小镇及周边共计10.87平方公里纳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与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相叠加,“两区”建设成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我们初步梳理了600多个重大项目、8000多亿元的投资。今后5年每年都要保持千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上一篇:广州地铁11号线建设进展再刷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