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技

“海绵城市”的建设,为天津带来了这些“福利

 

6月15日,天津正式进入汛期,对城市排涝能力又是一次考验。天津正在打造的“海绵城市”,就是在减少强降水不利影响的同时,让雨水这个宝贵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海绵城市”如何打造?河西区梅林路的人行道上,彩色的地砖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但是浇上水就会发现,水不会四处横流,而是直接原地下渗,很快无影无踪。这正是“海绵城市”的一个特征。

透水砖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建设理念,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新型城市发展方式。“天津是个缺水的城市,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内涝积水、热岛效应等‘大城市病'也开始出现。”市住建委发展策划处副处长胡斌告诉记者,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有效统筹解决城镇化中出现的诸多矛盾问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宜居质量。

海绵城市示意图海绵城市评价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简单理解,就是70%以上的降水要就地消纳,而不是形成地表径流、排入市政管网。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降低雨水对于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更对市民生活带来便利。要从传统的雨水快排模式转变为缓排模式,就要从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源头开始对雨水进行蓄滞,构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海绵体系。

标准设计图集“针对开发强度高、人口密度大、建成区面积占比高的特点,天津市在建设海绵城市伊始就把‘全域管控、系统构建、分区治理、试点先行'作为基本思路。”胡斌介绍说,综合考虑新、老城区的不同建设条件,天津市提出了区别化的建设思路。新建地区以目标为导向,通过规划建设管控手段,严格按照海绵城市要求推进实施,坚决不添新账;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海绵化改造解决老旧小区内涝积水、管道混接、污水外溢等民生问题,提高居住环境品质,逐步消解旧账。中新天津生态城、解放南路地区这两个不同特征的试点片区,就是要先行探索不同本地条件和发展阶段下海绵城市建设模式,为全市推广积累经验。

解放南路地区透水铺装“解放南路地区的第二新华中学,就是以海绵城市建设为目标进行规划设计的项目。”市住建委发展策划处三级主任科员高煜告诉记者,第二新华中学综合运用了雨水桶、下凹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雨水径流管控手段,通过近年的雨季监测,不仅中小雨不积水,还在浇洒绿地、道路冲洗等环节实现了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解放南路地区,第二新华中学按照计划,到2030年,全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胡斌表示,打造海绵城市涉及住建、水务、规划、土地、城管、财政、发改等多个部门,是一种全链条式的城市建设变革,重点、难点都在于“统筹”二字。为此,天津建立了市、区两级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各项工作落实;组建了市海绵办,常设在市住建委,负责推动日常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全面推进,试点区雨季海绵功能显著,全市各区也针对各自特点建设了一批海绵城市样板工程。2020年,天津市在住建部组织下开展了自评估工作,全市2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了海绵城市标准。“近年来,按照海绵城市标准建设的新区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海绵化改造后的老旧小区与周边小区相比,雨后积水明显晚、退水明显快。”胡斌表示,这说明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提高市民居住环境质量具有切实的效果。生态城的“海绵秘密”走进中新天津生态城,满眼的绿色,然而,缺水,却是这座新城建设之初就面临的一大难题。

生态城,生态岸线“生态城启建之初是一片盐碱荒地,属于水质性缺水。所以在指标体系和总体规划中确定了,生态城的非传统水源的利用率要达到50%以上。”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局副局长孙毓培告诉记者,中新天津生态城成立之初,明确提出“加强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海水淡化,实施分质供水”的原则,指导各项开发建设。2016年,生态城获批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试点片区面积22.8平方公里,试点项目68个,总投资40.7亿元。试点项目包括小区、公共绿地、道路、广场、泵站,还有生态修复等类型,功能主要体现在排涝以及雨水的收集、利用。静湖,是中新天津生态城最大的景观湖,而它的前身,却是生态城最大的污水库——营城污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