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技

弘扬载人航天精神 建设航天科技强国

 

1970年4月24日,社会主义中国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全世界人民瞩目下,拉开了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46年后,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东方红一号升空这一天设为“中国航天日”,旨在通过宣传教育活动,使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科技强国的思想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今年是我国完成空间站建造的决战决胜之年,又恰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在今年的“中国航天日”前夕,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完成首次在轨停靠6个月等全部既定任务成功返回,标志着中国航天站走向了一个新的起点。我们要用好“中国航天日”这一契机,广泛开展系列活动,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宣传航天事迹,营造崇尚科学、推动创新、建设科技强国的良好氛围。

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是传承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在体现。载人航天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发展航天事业,从一开始就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是党中央长期关注、高度重视的关乎国运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一项伟大工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毅然决定研制“两弹一星”,这是在极其艰苦的经济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大批专家和科技骨干从全国各地奔向研制试验的第一线,数以万计的朝鲜归国志愿军、大学毕业生、工人和技术人员陆续来到戈壁沙漠,他们抛家舍业,深入不毛,白手起家,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打破了西方国家尖端科技封锁,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神州大地欢声动地。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指示,将发展航天事业特别是载人航天事业纳入“863”高技术发展计划,科学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目标。从1999年11月至今,我们已经连续13次成功发射“神舟”飞船,欧美等航天大国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太空计划实施国之一。

航天梦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航天事业的发展,见证和承载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无论是杨利伟所说的“我为祖国感到骄傲”,还是费俊龙所说的“外国航天员能做到的、中国航天员也一定能做到”,抑或是翟志刚所说的“即便牺牲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都表现了航天人心怀“国之大者”深切而高远的情怀。我们要认真学习这一爱国情怀,深刻发扬载人航天精神的爱国主义内核,心系国家、心系人民,在各条战线中砥砺奋进、创先争优,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诠释爱国主义,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需要。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衡量。经过几十年的接续奋斗,中国航天事业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向“并跑”的转变,正在朝着“领跑”大踏步前进。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造中国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这是实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环节。同时,航天科技迅速发展的外溢效应、特别是技术成果转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推动智慧交通、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而且还赋能传统产业、使产业升级换代和提质增效更为迅速。

航天科技的迅猛发展,离不开整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也激励着全国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奋力进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决定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要瞄准战略性、基础性领域,突出原始创新,提高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重大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和科研诚信监管机制。我国的航天史深刻表明,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鼓励科技领军人物勇立“军令状”、勇闯“无人区”,实行“揭榜挂帅”推进科技创新。同时要把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当作重要任务抓紧抓实,使中国的科技创新后继有人、事业永续。科学技术领域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在全球创新版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