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年会 | 刘友梅院士:希望青年坚持求变求新
△刘友梅与同事们讨论技术问题。图/中国中车微信号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
1961 年的夏天,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刘友梅,被分配到位于湖南株洲小镇田心的株洲电力机车厂(现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此后的岁月,刘友梅和同事们一起书写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传奇。他先后承担我国第一、二代电力机车的总体设计,主持并组织第三、四代电力机车的开发研制全过程。在轨道交通高速重载、交流传动、绿色智能等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是我国电力机车事业功绩卓著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不知不觉,刘友梅已在轨道交通装备事业工作了 61 年,见证了中国电力机车事业的起步与崛起。“来田心,是国家的需要,当时国家要发展电力机车事业,我们 36 名同学被分配到田心。但坚持在田心工作 61 年,是我的选择。" 刘友梅告诉潇湘晨报记者。
面前的刘友梅已经84岁,像一名“老战士”,身形清瘦,精神矍铄。谈起电力机车,他声音洪亮,充满激情。
潇湘晨报记者李琼皓 摄影杨旭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北京、上海很多单位想让我去,但我都拒绝了。是田心培养了我,我要继续为中国电力机车发展,尤其是轨道交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位科技“老战士”刘友梅谈科创坚守,“这辈子我哪都不去,就在中车搞研发。”
对于年轻科技工作者,刘友梅寄予期望。他每年都要和新进入公司的年轻科技工程师见面聊一聊,“我给他们一句话,希望你们立足岗位,努力学习,继承老一辈科技人员的心愿,在走向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奉献自己的才华。”
作为长期坚守一线的“企业院士”,刘友梅依然坚持工作日上午 9 点前赶到办公室,思考技术前沿问题。“未来轨道交通的关键词是创新、绿色、智能。” 刘友梅说。近年来,他和团队紧盯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凭借研发超级储能式轻轨车辆的成功经验,首创全程无网储能式城市轨道交通新模式。
千禧之年,刚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刘友梅,主持研发蓝箭、中原之星、中华之星等动车组,中华之星以321.5公里的时速,再次刷新“中国速度”。
6 月 25 日,“中国电力机车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刘友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年轻科技工作者应立足岗位,坚持求变求新,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在即,百名院士齐聚长沙论“道”,共谋科创中国之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