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技

国家级平台94家,创新能力全国第八,长沙加快建

 

2012年至今,科技创新关键指标实现7个倍增:全社会R&D经费从134.44亿元提升到367.1亿元,增长1.7倍。科技创新平台数量从300余家增长到1532家,增长4.1倍,其中技术创新类基地数量在全国创新型城市中排第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十年来,长沙把知识产权作为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从跻身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发展成为国家营商环境评价知识产权指标标杆城市。截至今年7月,全市有效发明专利4.9万件、有效商标注册45万件、拥有有效专利的企业达1.3万家,十年分别增长6.3倍、8.4倍、7.8倍;累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13项,知识产权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长沙累计获国家科技奖149项,其中主持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近两年获奖数均位列全国创新型城市前四名。实现了大型掘进机主轴、量子点激光器、高性能嵌入式GPU芯片、航空发动机耐高温压力传感器等420多项“卡脖子”技术及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十年来,长沙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湘江新区、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夯实了长沙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基础。长沙先后获评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长沙创新能力连续三年在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中排名第八,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科技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年来,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日臻完善,建成3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9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占全省73%);成立“市校创新发展联盟”;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数十家知名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捷报频传

高新技术企业数从825家增长到5218家,增长5.3倍。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产业增加值从1218亿元增长到3821亿元,增长2.1倍。

十年间,长沙形成了“揭榜挂帅”项目、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有效衔接的项目链条,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贡献了长沙力量,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捷报频传——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目前在长院士58人。2017年以来入选各类人才计划的科技人才突破1200人,全市R&D人员突破11万,科技人才成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9月16日,长沙市召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专场新闻发布会,长沙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塨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科技创新发展情况,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侯向宇,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罗予武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汽车创新研究院、半导体技术与应用创新研究院、现代食品创新研究院、长沙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工业技术研究院、新能源创新研究院等7家新型研发机构6家已完成组建,1家正完善建设方案。

人才集聚:在长院士58人

高能级创新平台,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支撑。长沙以十个重大科技创新标志性项目为统领,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构筑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矩阵。先后获批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湖南)。创建国家战略性矿产开发利用与精深加工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加快建设,基本完成土建工程,启动试验设备安装调试。积极参与建设的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实验室)、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等“四大实验室”,对标国家实验室,着力打造种业、工业“五基”、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精准医学等领域战略科技力量。目前,四大实验室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以重大科创项目为牵引,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实力整体跃升。十大重大科技创新标志性项目中,其他项目也加速推进。

全市人才总量从50万增长到280万,增长4.6倍,其中2021年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前三,“人才吸引力指数”跃居中部第一。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1.08件增长到47.9件,增长3.3倍。技术交易合同额从20亿元左右增长到533亿元,增长25.7倍,增幅居全国万亿俱乐部城市第一。

天河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京华号”超大直径盾构机等“大国重器”展现长沙担当;通用64位微处理器、高性能GPU芯片、固态存储控制芯片打破垄断,为信息安全装上“中国芯”;第三代杂交稻不断刷新水稻产量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