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技

严惩科研失信 扎实推动科技强国建设

 

“宽严相济”提供纠错机会

严惩科研失信 守护学术净土

本文转自: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蜗牛送你们了:无效专利不利于国家发展。

@涛声依旧:早就该好好整顿了!

@Y语京人:希望落实到位!

来源:中国经济网

(以上综合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

新闻背景: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科研失信,则学风污浊,创新受损。只有诚信的科研环境,才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滋养。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发力。随着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学术风气不断净化,科技创新也必将交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正所谓没有好的土壤,就不会长出好的庄稼;中国的科研水平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科研环境。当前,科研领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规则》的出台,正是完善科研诚信管理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的必要之举,有利于“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

惩治不是最终目的,通过教育引导,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才是初衷。除了完善惩治制度之外,还需要开展宣传教育,引导科研人员坚守学术道德,践行学术规范,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对科研失信的惩戒,本质上就是对科研诚信的鼓励和支持。只有不断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方面的制度建设,推进科研诚信立法,细化完善制度规范,科研失信行为才会销声匿迹,而科研诚信之风才会真正树立起来。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科研人员的潜心探索。而科研人员最基础、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诚实守信。树立科研诚信之风,一方面要严惩失信行为,敦促科研人员自律;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比如破除“唯论文”导向等,从而减少不诚信滋生的土壤。只有多方努力,才能还学术研究一片净土,助推科技强国建设。

V视角:

@宋笛:科研人员为什么会有不诚信的行为?这其中当然有个别人的学术品行问题,但也有不容忽视的结构性压力。

近日,科技部等22个部门发布《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下称《规则》),增加了买卖实验研究数据、无实质学术贡献署名、重复发表等7种科研失信行为,进一步规范了调查程序,统一了处理尺度,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处理工作有了更具可操作性的规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规则》在重申惩戒措施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宽严相济、鼓励科研人员主动纠错的机制。这种“宽严相济”的处理方式,将科研失信过程中的“无主观恶意”与“主观故意”区别开来,也为科研纠错提供了机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可能占领先机,赢得发展的巨大优势。这几年,国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规范,体现出对于科研失信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和严厉惩治的决心。

让科研诚信之风助力创新发展